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及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度)

作者:时间:2024-03-22点击数:

一、总体概况

云南艺术学院成立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学校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09年、2018年、2021年三轮次获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2019年获批省级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聚集了一大批声名远播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我国艺术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现有艺术学、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设计5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舞蹈3个云南省省级培育建设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个省级一流学科(美术与书法),2个省级特色建设学科(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2个省级特色优势学科、3个省级A类高原学科。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在学科建设、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学位授予、导师队伍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一定的成绩。

学校始终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来抓,坚持引育并举,通过增加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力度,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发展潜力足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先后有4人获得“五个一工程”奖,5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3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4人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表彰,16人获得省政府特殊津贴,9人获得省政府突出贡献奖项,1人获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1人获得中宣部思想政治英才称号,18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人才项目称号,3人获得“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14人获“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云南省教育功勋奖”,1人获“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5人获“云南省师德标兵”称号,1人入选“全国十佳辅导员”,4人入选省委联系专家,高层次特聘教授12人,8名教师分别受聘担任南京艺术学院、泰国格乐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导师。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按照需求导向、尊重规律、协同育人、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机制,优化规模结构,夯实支撑条件,全面提高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拥有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云南省重点扶持一流学科、2个省级一流特色建设学科、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3个省级A类高原学科。深入开展云南省本科高校专业“增A去D”计划,通过教育厅组织的专业建设规划答辩,在2个A类建设专业点和1个新兴专业点的基础上,新增2个A类专业培育点。在最新的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26个专业上榜,其中A类专业11个;B+专业11个,B类专业4个。学校目前26个招生专业全部上榜,上榜率100%。A(含A+)专业数,全国综合性艺术学院排名第二;云南省高校中排名第二。在科研创作展演方面,学校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科研管理制度,鼓励教职工以服务地方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扩大我校学术影响,凸显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聚焦高层次科研创作项目,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提高我校创作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近三年,教师获得省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立项105项,出版专著、教材、译著等61部,发表论文506篇,103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社科基金、艺术基金立项,获得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4项。在国际交流方面,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涉国(境)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对外政策,落实全省教育发展大会和《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精神,结合党委九大工程和《云南艺术学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完善部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清单。认真贯彻落实《云南艺术学院第五次党代会任务分工方案》,聚焦9大工程,深入调研,聚焦破解开放办学难点、痛点、堵点,把各教学单位在对外开放办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透彻、把措施提准提实,细化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开放办学提升工程”。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成绩优异,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实训和社会服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学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推进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培育建设,力争建成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多个培养层次的综合性艺术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承“海涵地负、继往开来”的学校精神,“务实、求新、尚美”的校训,“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的校风,“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学风,“德厚艺精、授业树人”的教风。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紧抓“一带一路”和“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和抓手,坚持“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面向全世界”战略定位,坚持“教学、科研、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和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高等艺术院校。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学位授权点现状

学校有艺术学、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设计5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表1 现有学术学位授权点分布与结构

学术学位

招生院系

一级学科名称

批准/调整时间

民族艺术研究院

1301艺术学

2006年1月

设计学院

1403设计学

2006年1月

表2 现有专业学位授权点分布与结构

招生院系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批准/调整时间

音乐学院

音乐

1352

2022年12月

戏剧学院

戏剧与影视

1354

影视学院

舞蹈学院

舞蹈

1353

美术学院

美术与书法

1356

设计学院

设计

1357

学校将进一步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优势,以艺术学学科为主,兼有设计学交叉学科,多个专业学位融合建设、相互促进发展。

2.积极推进博士点建设与申报工作

提升办学层次是云南艺术学院办学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博士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是学校发展的命脉。2021年,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云南艺术学院申博领导小组”,下设申博领导小组办公室。2022年10月,云南省学位办开展省级立项建设中期验收工作,我校2021-2023年省级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及其管理办法,学校从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及云南重大发展战略出发,聚焦学科新目录的调整,艺术学学科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整合为一个一级学科“艺术学”,艺术学既是门类学科也是一级学科,其大容量的特点为人才培养的方向设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学校申博的学科及方向产生了影响。

2023年研究生处与申博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准备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的工作,通过“补短板、促融合、强特色”,参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条件,整合学院优势资源,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创作展演水平,推进内涵建设,持续努力为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做好准备。

2023年4月研究生处对各学位点申报专业博士授权点申报开展摸底调查,各学位点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专博申报的论证并提交申报材料。2023年5月召开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专家指导交流研讨会。经云南艺术学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第8次院长办公会、第8次党委会会议审议,学校确定了申博的总体方向即专业学位类别,确定了学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三个专业学位类别为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舞蹈。

(二)学科建设情况

1.学科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在公布的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两个学科进入前30%,一个学科进入前40%。在教育部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四个专业领域进入前30%,其中,有三个专业领域进入前20%。在2021、2022、2023年连续三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1个学科进入前10%, 4个学科进入前50%。2023年获云南省高等教育研究生类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该奖项获奖层次和数量方面在我院均实现了突破。我院10门课程入选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

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突出学科建设重点。

2023年根据《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云南省一流学科动态调整工作的通知》,聚焦学科新目录下艺术学科调整,进行动态调整,我院省级重点支持建设学科再次调整为美术与书法,修改完善重点学科建设任务书,积极下拨学科建设引导专项奖补资金并加大建设力度。学校落实一流学科建设总体任务要求,强化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的部门协同联动,做强做优传统优势学科,做大做强支撑学科,培育扶持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3.积极推进学科制度建设。

完善学科建设项目制度体系,拟定《云南艺术学院“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云南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及学科带头人遴选办法》《云南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云南艺术学院学科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制度管理工作。

4.持续推进实施学科建设一千万工程。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建设规划,加大院内一级学科和专业领域建设力度,做优做强优势学科,产出标志性成果,提高学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2023年学校立项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2项、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5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1项;校级立项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2项、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1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完成对2020年度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结项验收考核,其中3个项目被评为省级优秀结项项目。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研究生招生情况

学校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保持稳定规模的基础上,继续适度扩大招生规模。2023年第一志愿报考学校的硕士研究生考生共计有2308人。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于2022年12月24—25日进行,在2023年3月—5月期间完成了研究生招生调剂、复试、录取工作,2023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513人,其中学术型录取121人,专业型录取392人,圆满完成招生计划。

2.在读情况

截止2023年底,在校研究生人数1413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345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068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占在校生比例达75.58%。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更加贴合艺术类研究生教育强调艺术实践创作的培养规律。

表3 在校研究生情况

学位类别

一级学科名称

研究生数

学术型

艺术学理论

101

音乐与舞蹈学

75

戏剧与影视学

65

美术学

48

设计学

56

合计


345

学位类别

专业领域名称

研究生数

专业学位

音乐

224

戏剧

105

电影

40

舞蹈

66

美术

305

设计

310

合计


1068

3.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2023年毕业研究生397名,均获得学位,其中,艺术学硕士9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3.68%,艺术硕士30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6.32%;在授予类型方面,专业型数量已远超学术型;从授予专业来看,音乐类92人、美术类105人、设计类110人,授予学位数位居前列。

表4 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人数

1301

艺术学理论

21

1302

音乐与舞蹈学

23

1303

戏剧与影视学

20

1304

美术学

14

1305

设计学

16

学术学位授予学位人数合计

94

表5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

专业领域代码

专业领域名称

人数

135101

音乐

75

135106

舞蹈

20

135102

戏剧

23

135107

美术

91

135108

艺术设计

94

专业学位授予学位人数合计

303

4.研究生就业基本状况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领导带头、全校动员、共同发力,着力将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构建贯穿学涯全过程的教育、指导、服务平台,形成“学生就业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集中检验,去向落实率是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反馈”的共识,实施“目标清晰、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工作考核,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就业质量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就业创业良性互动。2023年硕士初次就业率为80.70%(截止当年8月31日),年终就业率为91.48%(截止当年12月31日),主要流向为高等教育行业,其次流向为媒体/出版、美术/设计/创意、中小学、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等行业。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依托云南省导师团队,加强导师队伍梯队建设,全面实施“双导师制及导师组制度”。完善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常态化分类培训制度,每年至少集中开展1次研究生导师培训活动。结合学校“清廉云艺”建设及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组织二级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学习培训、师德警示教育、选树典型等活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导师队伍质量建设,明确导师职责,强化导师责任,不断规范和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管理及考核办法,完善研究生导师退出机制,目前已建成一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严谨、团结协作、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导师队伍。截至2023年底,学校共有研究生导师253人,其中正高职称103人,占比40%,副高职称116人,占比46%,中级职称34人,占比13%。30-39岁36人,占比14%,40-49岁114人,占比45%,50-59岁71人,占比28%,60-64岁25人,占比9.9%,65岁以上7人,占比0.03%。年龄梯队结构合理,中青年研究生导师力量比较雄厚。2023年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名,认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名。2023年组织246名研究生导师参加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开展的“四有导师学院”系列研修活动。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最重要力量。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按照一体推进、多头联动的思路,着力强化机制、强化共识、强化支撑,加快构建三全育人“生态圈”,持续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选聘机制,加强培训与考核,全面实现研究生辅导员“专职、专岗、专责”,不断提升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水平。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有关要求,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1.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广大研究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2.重视源头教育,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按照学校总体部署,在研究生群体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组织开展研究生管理与培养相关规章制度、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安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等方面的入学教育活动。统筹各学院从学院历史、学科专业特色、现状及展望、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方面开展相关活动。

3.“党建+思政+艺术”特色初显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统筹推进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融入课程教学、文艺创作、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党建、思政与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校园文化建设

1.以价值引领为支点,强化“文化+”育人

抓住入学教育开展校史校情、学术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等教育。学校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进一步提升学校党的建设质量,为学校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组织保证。

2.举办创新创业和各类学术竞赛、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除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生活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从而积极推动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展现研究生的坚守与奋斗精神。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高效的管理服务水平是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也是学校研究生工作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1.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前期已经完成了二期学生公寓及食堂、气膜体育馆、图书馆等建设项目,位于校园中心的图书馆成为校园标志性建筑。目前正在实施的二期建设项目于2022年11月开工建设,包括艺术实践中心(1#2#3#教学楼)、4#教学楼、5#教学楼、6#教学楼、7#教学楼及体育馆工程,6栋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2.67万㎡,目前5#教学楼、6#教学楼已完工,其余项目已进入了室内外装饰装修阶段,计划于2024年—2025年陆续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二期建设完成后,学校硬件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公共服务能力和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不断提升

图书馆拥有较为丰富的艺术文献资源,民族民间艺术类图书资料馆藏特色鲜明。加校园网络建设,提升通讯服务质量,提速降费方便师生,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学校一卡通APP”为平台,新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应用领域和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完善了校园一卡通线上缴费、预约入校服务、网上报修平台、校园网自助服务、宿舍查寝、宿舍电控系统、收入查询等功能,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稳步推进校内资源中心的建设,规范数据交互管理,逐步实现校内数据资源的治理和共享。

3.科学构建网络平台,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

强化“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推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与管理体系化。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研学平台提供的相关学科资源包及课程学习资源,丰富研究生科学研究体验,提升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依托超星尔雅通识课程库,建立“科研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三大公共课课程群,充实研究生公共课课程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信息化。学院多次组织各二级研究生培养单位召开系统建设推进会、系统操作培训会,在研究生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改进相关功能及服务,目前已基本实现全院研究生全链条全覆盖式信息化管理。为进一步实现我校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的培养、管理全流程信息,研究生处组织了多次调研会议确定了系统需求,启动我校研究生管理系统的二期建设项目。通过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生管理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1.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思政教育。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以师生为本,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统筹研究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挖掘各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落实研究生核心课程,打造一批精品示范课程,遴选一批优秀教材,设立校级精品课程思政建设,争取孵化省级、国家级课程思政项目。

2.推进机制创新,深化产教融合

建立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动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建立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加强与同方知网、万方数据、学堂在线等企业的合作,提升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水平,形成“企业技术辅助、科研反哺教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艺术学和其他学科交叉中探索学术创新路径,将产、学、教、研、创、演理念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2023年10月,经过4年培育合作,组织申报云南省“南亚东南亚戏剧展演及研究产教融合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体现艺术院校产学协同育人特色,构建产教融合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2.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教学管理与监督。

研究生处购买超星尔雅平台研究生课程资源库、知网研学平台,丰富研究生课程学习体系及科学研究。开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线上宣讲活动,与超星尔雅平台合作开设“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网络课程。实现研究生学风建设责任、学术规范制度和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落实,在校研究生均签订了学术诚信承诺书。加大对学术不端的查处力度,严把论文出口关。严格落实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相关规定,加大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控,加强线上线下教学同步督查,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规范上课行为。

(二)导师选拔培训情况

1.落实导师分类选拔制度

全面实施“双导师制及导师组制度”,注重导师队伍梯队建设和长远发展。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常态化分类培训制度,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全方位地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和水平。学院近年通过吸收校外导师,破格遴选等方式进一步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2023年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名,认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名。

2.加强校院两级导师培训

为提升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将导师培训作为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定的重要依据。学校及各学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导师培训,加强对研究生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2023年组织246名研究生导师参加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开展的“四有导师学院”系列研修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校院两级培训,实现导师培训全覆盖。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文件精神,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学校对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要求: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同时对研究生导师的立德树人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求研究生导师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注重研究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二是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是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四是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四)学术训练情况与学术交流情况

一是持续深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与有组织的研究生培养有机融合,加强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100%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实践。二是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实施国际化联合培养。通过持续推进与英、法、美、泰等多国优质院校的硕士双学位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协作能力的艺术专业人才,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国际化发展。

(五)研究生奖助情况

学校坚持资助育人理念和公平、公开、公正原则,逐年加大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实现研究生资助全覆盖,努力提升“精准资助”水平。2023年发放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4万元,发放省级研究生奖学金18万元,发放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154.1万元,发放研究生国家助学金776.4万元。同时,为研究生提供校内兼职岗位,如兼职辅导员等,承担教学、科研、管理辅助等“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发放酬劳117.61万元。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方面

1.完善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保障机制。针对不同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分类制订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过程监控。二是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夯实研究生培养基础。沉淀研究生核心课程,加大公共选修课程建设力度,增加研究生学术系列讲座、文献检索、学术交流、论文写作方面的教育课程。三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思德互溶、思德相长。四是推出多项创新项目,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学校以培养具有独立从事原创性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为指引,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以及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共同参与对研究生进行多层面培养,拓展研究生教育多领域,形成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

2.建立健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一是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校、院两级查重制度。在原有论文定稿由研究生处统一查重基础上,增加一次论文匿名送审前的学位点查重流程,督促研究生、导师及二级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把关。二是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力度。2023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继续实行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匿名送审工作全部通过五思云第三方平台完成,共送审学位论文397篇1191次。通过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匿名评审的执行度和研究生论文的质量。三在毕业与学位审核严把质量关。为提升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学术型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审核严格把关,在学生学业成绩和学术成果上逐年提高要求,加强质量管理和学术诚信教育,同时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资助与就业指导,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3.科学构建网络平台,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通过超星尔雅平台研究生课程资源库、知网研学平台,丰富研究生课程学习体系及科学研究。以在线研学及管理系统推广使用为契机,进一步梳理明确学位授权点、导师、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切实推进和落实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二)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根据学科发展及人才梯队建设需要,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断提升。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学术水平。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和聘任聘用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导师政治理论及专业素养培训。完善培训制度,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等方面完善导师选聘标准,建立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常态化分类培训制度。组织新聘导师参加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等。

(三)科学研究方面

为实现学校建设区域性高水平艺术大学的整体目标,落实《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学校学科建设,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提升办学水平,学校认真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科研管理制度,鼓励教师以服务地方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扩大学校学术影响,凸显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2023年度申报各级各类纵向项目共419项,立项108项,立项经费合计1197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艺术学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社科“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实现“零突破”,获批立项1项,省社科一般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科普各类项目6项;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项目1项。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5项;云南艺术项目立项14项。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以“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云南艺术学院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云南省高校民族文化数字媒体与动漫创意设计工程研究中心”为平台,依托国家艺术基金等项目带动研究生教学。充分发挥云南地域文化及民族特色,将民间工艺文化传承的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等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力。确立人才引领教育的发展的地位,夯实创新人才基础,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保障与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积极承担文化创新与传承项目,形成更多具有标志性文化载体和影响力强的文化品牌,并得到推广应用。

(五)国际合作交流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服务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锚定重大项目,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优势提升服务力,做好“‘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舞蹈文化研究国际学术论坛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舞蹈表演建设点成果展示”“彩焕南云 ——2023 中国与东南亚数字艺术高峰论坛”“第三届‘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大会云南分会场活动”“亚洲纪录片教育论坛”等多场高层次国际学术活动的报批、涉外人员及信息核查、对外联络沟通、到地接待服务等工作,保证各项国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着力增强学科辐射力。集成发力、融合发展,协同戏剧学院策划并执行了“‘中老铁路建设发展’主题戏剧编创采风活动”,联合设计学院成功落地国际专业建设帮扶项目。三是积极落实“院办校”理念,激发办学单位新活力。积极推动与泰国艺术大学装饰设计学院、孟加拉达卡大学美术学院、泰国艺术发展研究院,、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自我评估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修订印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及《关于开展 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整理了《教育部及云南省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进度表》,结合学校实际及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对合格评估阶段性工作做出具体部署与安排:一是组织学位点梳理2023年度各类数据,学术型以一级学科为单位、专业型以艺术领域为单位进行数据梳理汇总,做好合格评估状态信息表预填报工作。二是加强外部质量监督,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引导学科聚焦重点、凝练特色、提升质量。

通过梳理发现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科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与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科特色优势不够突出。二是学科内涵建设标志性成果不多。研究项目重申报、轻建设,总结、凝练和提升不够,没有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未取得突破。 三是科研整体水平不高。学术交流整体氛围不浓,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有待提升。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不明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薄弱,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未有突破,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分布不均衡。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是衡量学校和学科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障和监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校逐步规范并严格施行了预答辩制度、不端行为检测制度、论文盲审制度和严格的答辩规定,初步形成了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质量保证体系。组织进行2023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材料报送工作,2023年学校被抽检论文21篇,抽检结果尚未公布。学校高度重视2022年度抽检反馈中研究生学位论文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抽检结果,开展整改工作,排查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六、改进措施

尽管学校加强各项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工作,但仍存在研究生培养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主动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学科与创新团队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满足高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要求、质量与投入保障和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与学校建设所要求的“具有国际影响和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高等艺术院校”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

一是研究生生源结构单一,第一志愿录入比偏低,调剂生比例过大,优质生源少,质量不高。二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待提升,学术规范存在不足。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个别学生学术研究水平和论文撰写水平不足,教师要求不够高、把关不够严。二是由于艺术硕士领域部分专业对学位论文的撰写规范与模式存在研究不深、领悟不够的情况。

2.研究生科研成果方面

研究生参加项目、发表论文积极性高,数量有所增加,但成果产出质量偏低,尤其是高级别项目较少,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3.导师队伍建设方面

近年来学校导师队伍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博士数量仍然不足,缺乏国际知名的学术大师和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学校对导师遴选的年限及条件进行了适当调整,扩充导师队伍数量,但个别学科师资力量薄弱,梯队不合理;导师高质量科研成果(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奖项、高质量教材)不足。

4.学科建设方面

近年来学校已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但部分学科专业还存在着小而散等问题,学科特色不明显,有待凝练;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但部分二级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特色教学体现不足;学科建设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标志性的科研和创作成果较少。

5.对外合作交流方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少,国际化办学水平偏低,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承担国内外合作科研项目偏少,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