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分会“青年学者交流研讨会”精彩纷呈

作者:时间:2021-01-04点击数:

12月27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和云南艺术学院主办“国际视野下的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国际研讨会分会场“青年学者交流研讨会”,在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五楼举行。会议由我校研究生处副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杨俊霞教授主持,各学位点选拔推荐的19名研究生围绕各自专业领域与课题做了精彩发言。学位点推荐专家侯云峰、任秀蕾、康亚会、曾静、洪志明、马宁、和璇7位老师分别对同学论文做了深入点评。

 

针对民研院研究生三篇论文,罗安琪的《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傣族园传统手工艺变迁研究》、张德芳的《红河县哈尼族奕车支系歌场“仰阿娜”的变迁研究》、柴颖的《民族舞蹈的历史性定位研究--以云南傣族孔雀舞为例》,点评专家侯云峰副教授指出:论文都是文化变迁研究,三位同学田野调查扎实,较好地呈现了所学专业知识,对所涉猎选题有一定的思考与见解,但理论支撑还不足,学理性应再加强,研究比较宽泛不够深入。

音乐学院研究生李广鑫的《南桑村德昂族水鼓乐舞考察》、熊乾琳的《浅析编钟音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红河州建水县文庙编钟音律分析为例》两篇论文,点评专家任秀蕾教授认为两位同学选题具有新意和难度,论文框架合理,条理清晰。但文章学理支撑不够,论文的撰写多基于田野调查的描述,缺乏学理的分析与思考。任老师特别强调,基于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研究,应注重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的融合创新的运用。

舞蹈学院研究生朱冉苒的报告题为《传统舞蹈文化的舞台符号创新——以哈尼族舞剧《诺玛阿美》为例》,沈优优的报告题为《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舞蹈:当我从你面前走过》。点评专家康亚会博士表示自己非常荣幸参加本次“青年学者交流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不仅提高各专业学生对专业研究的学术意识,也为不同专业的专家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学科交叉、专业跨越、相互交流的国际性平台。

戏剧学院曾静教授对两位同学的论文做了深入点评,她认为袁晓粒的《彝族“寨把闭”婚俗仪式的戏剧特征研究详解了巍山青云镇彝族花子闹房婚俗仪式的戏剧特征,分析切合田野个案的特质而不机械,田野个案调查资料生动、翔实而不流于表面刘新宇的非遗保护视野下戏曲发展的现状及传承——以河南豫剧为例探讨了豫剧保护传承的现状、困境和建议,文章既有剧团、剧目的数字分析,又有热点现象、难点问题的讨论建议文章不要限于泛论,应该依托更深入的个案研究,形成更为鲜明的学术视角。

影视学院导师洪志明副教授点评李帆题为《心理声学在影视创作中的运用》的论文,他认为文章从影视录音创作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声学研究的重要性,结合心理声学中的主要可控制元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影视创作基于语言本体和传播过程中的视听心理效应提出思考沈华昉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创作中的低成本制作策略》论文聚焦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创作的低成本制作策略,面对网络新媒体时代可以把握的平台和机遇,提出了低成本制作内容形态的变化方向,宣发传播渠道的可能出路。

接下来由美术学院的王亚会同学向与会嘉宾们分享了《艺术与科学》的报告,苟毅琴同学谈及《民国时期新兴木刻版画在云南纪特刊中的运用》,杨中林同学的作题为《云南与巴蜀地区佛教造像关系研究——兼论对安宁法华寺石窟的影响》的报告,此外,来自印尼的留学生黄孝慈同学也以线上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作了有关中国传统艺术在印尼传播的研究报告。

美术学院马宁副教授对美术学科四位同学的论文做了点评,他指出同学们侧重跨领域跨学科结合,呈现出一种多维度的学术生态。王亚会艺术与科学选取了解剖学光学和现代科技为例,来解读艺术与科学的关联,建议其应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主题上苟毅琴《民国时期新兴木刻版画在云南纪特刊中的运用》论题做了一定的梳理,对木刻版画的风格、主题也做了一定的对比研究杨中林云南与巴蜀地区佛教造像关系研究——兼论对安宁法华寺石窟的影响的报告呈现的知识点比较多,但凝聚力不够建议浓缩论文的内容印尼留学生黄孝慈同学的论文《论中华传统书画在印尼发展现状与传承》梳理了中国传统书画在印尼的传播历史和意义,并着重论述这种传播对中国与印尼之间文脉相传情感相联身份认同的意义和重要性。

设计学院四位同学的论文分别为:李彦忻的《叙事学视角下的扎染手工艺活态传承》,沈孜冉、由梦迪的《艺术地理学视域下的腾冲清代民间金属首饰艺术研究》以及李琴的《基诺族狩猎文化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表达》。点评专家和璇副教授指出三位同学的论文关注了艺术背后的意义和功能,也尝试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建议能结合深度阅读和田野调查,将描述、理解深入为自己的解释,最终上升为自我观点,更好地融合理论与案例。


版权所有© 云南艺术学院    滇ICP备05001258号